大觀音亭興濟宮

財團法人大觀音亭興濟宮

×
釋迦牟尼佛

釋迦牟尼佛

 

釋迦牟尼佛

「佛」是梵語音譯「佛陀」的簡稱,意為覺悟者,就是指徹底覺悟佛教真理的人。小乘佛教所指的佛,往往是專指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,而在大乘佛教除指釋迦牟尼之外,更廣泛的認為,只要確實掌握佛法真諦,對佛法的領悟到了一定階段,人人皆能證悟成佛。

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始者,是在諸多佛菩薩當中唯一真實存在的佛,唯一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人物。其餘諸佛皆是釋迦牟尼說法時,經由其口中所講述出來的,也可說整個佛教的諸佛體系,是釋迦牟尼以他所證悟的理念所架構出來的。

在一般佛寺的大雄寶殿中,往往都供有三尊大佛像,稱為「三世佛」。三世佛有橫三世與豎三世之說,橫三世為東方琉璃光佛(藥師佛),中間釋迦牟尼佛和西方阿彌陀佛。豎三世則為過去佛迦葉佛,現世佛釋迦牟尼佛,未來佛彌勒佛。另有法、報、化三身佛之說,即法身佛毗盧遮那佛,代表佛法的絕對真理;報身佛盧舍那佛,表示證得絕對真理的最高智慧;應身佛釋迦牟尼佛,這是隨緣應機,教化眾生的佛。

釋迦牟尼佛是西元前六世紀後期,印度迦毗羅衛國釋迦部落淨飯王的兒子,俗姓喬達摩,名悉達多。佛陀長大後,在一次出遊東南西北四大城門的時候,分別親睹飽受疾病之苦的老人、病人、死人和苦行僧,由此體會了人間生、老、病、死等苦痛。又在一次外出巧遇一位流浪的聖人,並得知那是一位已經掙脫世俗諸惡的人後,佛陀就下定決心要效法他出家悟道。於是他二十九歲時,一個人騎著馬離開了王宮,出家修道,時值二月初八,因此,此日稱為「佛出家日」。

悉達多出家後,遍訪當時有名的宗教學者,尋求解脫之道未果,便離群苦行。苦行是當時流行的修行方法,他們認為人生本就是罪惡的產物,肉體是尋求解脫最大的障礙。他們以自虐方式以求精神的解脫。經過六年苦行,悉達多嚐盡各種方法,形容枯槁,身體瘦弱,但並未獲得預期的效果。

釋迦牟尼佛

悉達多終於決定放棄苦行,來到尼連禪河,利用河水一洗六年積垢,還接受牧羊女供養的乳糜。待其慢慢恢復體力之後,來到一個叫迦耶的地方,在一棵菩提樹下,經過七天七夜靜坐冥思,戰勝來自各方煩惱魔障的干擾,終於澈悟人生無盡煩惱的根源,和解脫輪迴的方法,領悟「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一切皆空」的哲理,他成了一個「佛」。

釋迦牟尼成佛之後,因憐憫受苦的人類,決定在世間教導他所修得的離苦之道。從此以後,他被稱為佛陀。並到處說法,組織僧團,開始長達四十五年的傳教活動,啟發世人心智,直至西元前486年圓寂。

釋迦牟尼佛傳教的對象,包括當時社會各個階層,很多王族和富豪都給予他很大的政治和經濟上的支持。傳道時不分階級,男女老幼一視同仁。他常用淺近的比喻,隨機說法,後來信徒日益眾多,成為印度的主要宗教,建立了龐大的佛教僧團,度化無數的出家與在家弟子,使他們找到人生永恒的依歸。他所傳達的佛教思想文化,經世代相傳,早已蔚成東方文化的一大主流,且為世界歷史留下豐富精湛的文化寶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