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前有個孩子叫「目蓮」,從小被地藏王菩薩引渡出家,他的母親卻因毆打和尚、浪費食物等等種種過失,死後被打入地獄,目蓮知道這個消息時,母親正在第六殿接受「倒懸」的懲罰,為了報答母親的乳哺之恩,目蓮準備了飯菜要給母親吃,但是食物一道母親的嘴邊,變化成火焰;目蓮無計可施,請求釋迦牟尼佛幫忙,佛祖說明目蓮母親生前的種種過失,如果要讓她吃東西,則要在七月十五日準備各種齋食,供養十方大德眾僧,目蓮依法施行後,母親果然脫離惡鬼之苦;後來這種形式逐漸演變為民間的中元普渡。
「普渡」顧名思義是「普結善緣、普遍度化大地水陸無祀男女孤魂」普渡大致上可為「鬼月普渡」與「作醮普渡」。「鬼月普渡」起源於古代的「厲祭」,「目蓮」「厲:惡鬼也」。人們怕橫死兇亡的「強魂厲魄」來作祟,就燒些紙錢、灑些漿水來向他們示好,希望他們不要干擾人們,讓鬼靈各有所歸,不要徘徊境內作祟。由於這種怕鬼的心理,才有了這些各式各樣的祭祀祈禱。
普渡時都會擺設長長的供桌,家家門前、簷下都掛盞圓形紙燈,一面寫「陰光普照」或「慶讚中元」,一面為「路燈」,這是用來指引路途,使這些孤魂野鬼來找到可以供養他們的地方。通常以寺廟為中心,附近居民將祭品拿到寺廟來祭拜;或是以行業為主,例如:市場普渡;也有里長來主辦,社區鄰里為對象。祭品不拘,通常都很豐盛,糕點和粿類通常都不能少,因為七月天氣炎熱,祭拜時間又長,所以食物容易腐爛,以前的人都認為七月普渡的東西容易壞,是因為那好兄弟、孤魂野鬼來吃過,其實不是這個因素,而是因為天氣熱、時間長的關係。
從有關中元節的傳說中,可深切體認到中元節的祭祀具有雙重的意義在,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,一是發揚推己及人,樂善好施的義舉。這全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,很有人情味。所以,我們在慶讚中元的同時,應該跳脫鬼的角度,期勉互愛。 中國人相信,人死後會變成鬼魂,悠遊於天地之間。中元普渡祭拜無子嗣的孤魂野鬼,讓他們也能享受到人士間的熱忱,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「博愛」的延伸。而結合目蓮救母的故事,亦有助於孝道的宣揚。因此,中元節可說是一個具有正面意義的節慶。
1.「三案式」:分為上案(地藏菩薩、觀音菩薩、地官大帝、救苦天尊與眾神佛,只放素食、水果)、中案(普渡真君,只放素食、水果)、下案(好兄弟,可放牲禮、罐頭、泡麵等)。一共擺放三張神案,紙錢、祭品各異。此種儀式繁瑣。 2.「兩案式」:僅供奉普渡真君(普渡公)神案、好兄弟神案。這是折衷的結果。 3.「一案式」:先祭祀完普渡真君,燒完四色金紙後,再呼請好兄弟加以祭拜。改良方式有「一案兩爐式」,壇首擺放普渡真君香爐,壇中擺放好兄弟香爐。先向真君頂禮,拜完後再拜好兄弟的香爐。
臺灣今日由於商業社會,幾乎皆以罐頭、泡麵、零食、白米等能久貯之物為主,而牲禮、五味碗也愈來愈少見。也有人認為「中元節」根本就是「中元劫」,是劫了無辜動物的生命,所以有不少人以素肉或以其他植物製品代替肉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