廟宇景觀

三川殿

興濟宮大觀音亭之建築型態為閩式木構磚造三開間三進是,由裝飾型態豐富的三川殿、龍虎井即拜虎亭、供奉主神的鎮殿,即過水廊後方的後殿組成,展現出傳統密廟宇豪華、精雕細琢特色。

三川殿式傳統廟宇中,空間最寬敞,也是藝陣或童乩大展神通的地方。 又叫做「三川殿」或「三川門」,是寺廟的第一殿,也是信眾初拜的位置。 外觀華麗,裝飾最為繁複,是寺廟藝術表現的重點所在。

拜亭龍虎井

拜虎亭閒三川殿與正殿的過渡空間,興濟宮之拜虎亭皆為歇山頂,及一般為所說四垂是亭形式。內部屋身為八架楹捲式棚架構,在傳統觀念中,奇數演桁木棟架被認為屬陽,偶數桁木則被認為屬陰,正殿屬陽,拜亭屬陰。拜亭屋架為疊斗式架構,由於拜亭屋頂架數為偶數,因此結構上二通四瓜方式,其主要再金柱間置大通樑,而三、四架檁之相對位置設於「坐斗」,在於坐斗上設栱及二通樑,如此以斗、栱交乎重疊用以支撐各架檁之重量。

興濟宮與大觀音亭之拜亭階為歇山頂,內部屋身為八家楹捲式架構,在傳統觀念中,奇數衡木的棟架備內為屬陽,偶數衡木棟架被認為屬陰,正殿屬陽、拜亭屬陰 拜亭屋架為疊斗式架構,屋頂架數為雙數,因此在結構上採二通四瓜式。

拜亭兩側為龍虎井、左邊為龍井稱為日井,右邊為虎井,稱為月井。龍虎井兩旁為龍虎壁,分別有半浮雕的泥塑彩繪,左壁為「蒼龍教子」,蒼龍遨遊於雲間,龍身若隱若現;小龍則戲於水面,在浪淘中翻滾自在

正殿

正殿式供奉主神得場所,是宮廟主要的建築,也是信徒進出最頻繁的地方,除了神龕設計,’神案擺設之外,還需要大的迴旋空間,因此在結構上總會與三川殿、拜亭連為一體,以利於信眾進出與法是活動的進行。走入興濟宮,再拜亭前金柱掛正面則掛著一幅特殊對聯,為緒光八年(1882)台灣知府周懋琦手書,聯中除主體『秉筆陋元臣醫藥神靈宋史漏收方伎傳,熙朝修祀典馨香朔望清時合祭觀音亭』之外,兩旁各以小子刻述保生大帝醫藥活人事蹟。

後殿

興濟宮後殿的建築架構,仍是延續正殿模式。興濟宮之後殿為聖父母廳,主要供奉聖父母相、同時供奉三官大帝、南北斗星君、關聖帝君、文衡帝君、中團元帥、福德正神等。

官廳

官廳應是祀典宮廟所特有的建築特色,然而歷經漫長的歷史過程,由於其早不具有實際用途,因此歷次的興修過程中,都是已遭拆除的命運,可是對於大觀音亭與興濟宮這種身居鬧事的宮廟來說,她是一個可以彈性運用的調撥空間,對各種法事、活動都有其不同其不同程度貢獻與價值。官廳前眉為混凝土建築,門楣上則服貼「官廳」二字。屋脊採三川頂式,中式雙龍搶珠剪黏,燕尾起翹不若大觀音亭與興濟公之細膩優雅。